利用服装教学设计与实际应用培养聋生的创新能力
职业教育是对人才的培养,走的是实用型路线,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服装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它对聋生将来能否充分而平等的参与社会,顺利成为一名合格的劳动者,从而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减轻社会负担,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知识经济的逐步成熟,社会对劳动者的要求已不仅满足于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当今企业对服装设计工作人员不仅仅是只会在纸上画一张漂亮的效果图,或者空有一个美妙和构思创意,而不能使其变成现实服务于服装市场,而是在此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成为不断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新型劳动者。当今世界经济的信息化、市场化、集成化、网络化的发展,使企业、产品、人才和市场出现了更为激烈的竞争和快速的变化。
服装专业是产业课程,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实践性。在多年的教学中越来越感受到专业的设计课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教学活动没有走向社会,闭门造车,纸上谈兵,学生的设计是闪念型的,思维无法拓展、市场应变能力差,不少学生毕业后都感受到自身所学知识在工作实践中的应用要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磨合。因此,我校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利用服装教学设计与实际应用的衔接来培养聋生的创新能力。使聋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能很快乐地适应和理顺设计与生产的市场。在此谈一谈在服装设计与实际应用衔接中培养聋生的创新能力。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求知的先导”,是产生动机的重要的主观因素,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美国教育家布鲁纳也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不是分数的等级或竞争等外在的因素。也就是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的内驱力,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形成内在动力,才能产生探究的渴望。因此,要在服装专业课教学中利用服装教学设计与实际应用来培养聋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激发他们对该科目的兴趣。
1、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兴趣。通过课程的实用性,既实际与市场结合、与企业结合、与具体课题结合讲授(理论知识)、欣赏(服装及时装表演)、参观(他人制作服装)、实践(自己动手制作)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并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给枯燥的专业课注入乐趣的活力,目前素描色彩、三大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作为设计类基础课程。服装设计作为设计艺术范畴,自然离不开绘画基础,绘画基础的训练不仅是为了画好服装画和设计图,还关系到对聋生审美情趣和形式法则的培养。因为服装院校的绘画基础教学,以往沿袭的多是美术院校传统的绘画基础教学模式,由几何形体、静物到石膏像、头像,再到人体、半身像、全身像,由浅入深逐步进行的训练,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启发聋生思考,在他们得到身心愉悦的同时,获得知识,增强对服装专业课的兴趣。
2、通过教师自身的魅力激发聋生的兴趣。聋生对某学科是否有兴趣,与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有直接的关系。但服装设计的绘画并不需要如此缜密、严谨的基本功训练。一是时间不允许,因为服装绘画只是服装系统工程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应该是对服装的造型及结构变化、裁制工艺等方面的研究。二是服装绘画表现的是人与服装的关系,人是第一位。必要的人体结构对物体结构、空间、质感等非光影效果的理性表现,以及大量的人体、着衣人物动势的速写等短期作业,则是绘画基础训练的主体内容。所以服装专业课教师要不断提高修养,用自身的魅力去感染学生,吸引聋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要求教师做到“爱”(对聋生有颗充满希望和善良的爱心)、“博”(知识丰富,博学多才)、“精”(精通服装专业理论和技能)、“新”(教育教学观念新)、“活”(讲练时间要灵活,对突发事件处理要灵活)。
3、利用设计激发聋生的兴趣。聋生因听力残缺,使他们更多的依靠眼睛磨练了观察力,而服装设计正需要用眼睛来观察事物。服装设计是施展想象力,发挥创造才能的非常有效的手段,有人说:“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这是因为孩子具有创造力,他们喜欢新鲜事物,聋儿也是如此。利用设计基础、效果图、服装材料学、时装画技法、服饰配件设计、时装设计、成衣设计课程等,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设计的法则和形式规律,以及形式美、材料美、技术美的辨证关系。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的现代服装设计意识和较高的综合设计技能,建立完整的服装设计体系概念。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关于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的思考